XM网站

有点小钱的年轻人,狂买二手奢侈品(2025年03月07日)

XM

近年来,奢侈品一级市场略显疲软 ,多家大牌业绩下滑,门店关闭的消息频频传出。二手奢侈品市场却逆势而上,成为消费领域的一匹“黑马” 。机构预测 ,2025年国内二奢市场规模将达到348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理性的消费者逐渐对奢侈品祛魅,奢侈品也不再代表着先锋的设计。二奢崛起不仅迎合了一部分转变心态的消费者 ,还填补了奢侈品市场的需求缺口 。

二奢市场能否接住这“泼天富贵 ”,仍面临暗藏着诸多不确定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以及线上平台的广泛普及 ,二奢市场正变得愈发透明。挤干水分之后,消费者还买账吗?

奢侈品卖不动了?

消费寒潮的凛冽之风,还是席卷了奢侈品市场 。

2025年2月11日 ,法国奢侈品巨头开云集团(Kering)公布2024年业绩。其财报数据显示 ,开云集团全年营收为171.94亿欧元,同比下降12%;归属于集团的净利润为11.33亿欧元,同比大幅下滑62%。

作为全球顶尖的奢侈品集团 ,开云集团旗下汇聚了古驰(Gucci)、圣罗兰(Saint Laurent)、葆蝶家(Bottega Veneta) 、巴黎世家(Balenciaga)、宝诗龙(Boucheron)等众多知名时装、皮具和珠宝品牌 。从这次的财报来看,旗下最大品牌古驰(Gucci)表现最为低迷,营收同比下滑21%。

无独有偶。大多数年轻人的奢侈品“启蒙老师”路易威登(LV)也未能幸免于这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寒流 。

2025年1月底 ,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发布了2024年度财报 。数据令人唏嘘:LVMH集团去年总体收入为846.83亿欧元,同比下滑2%,这是除了疫情影响外 ,5年来的首次下滑。营业利润为195.71亿欧元,同比下滑14%,是2020年以来利润的首次下降。

门店收缩动作 ,也是品牌业绩低迷的一种体现 。

2025年初,Gucci 在上海关闭了位于芮欧百货和新世界大丸百货的两家门店,北京华贸购物中心的 Zegna 、Giorgio Armani 和 Emporio Armani 门店也相继关闭。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 ,2024年至今 ,六大顶奢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关闭了10余家门店(包含撤除围挡)。

曾几何时,走进一家奢侈品门店,门口排着长队是常态 ,热门款包包一上架就被抢空 。那时候,奢侈品门店就像是一座座“朝圣地”,人们排着队进去 ,仿佛买到就是赚到,背出去就是身份的象征。如今的光景却大不相同。许多奢侈品门店冷冷清清,曾经排队的人群不见了 ,热门款也不再那么难买 。

奢侈品市场一直被认为是经济状况的风向标。当经济繁荣时,人们更愿意购买奢侈品来展示自己的成功和地位。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变得谨慎 ,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奢侈品的消费意愿 。

与此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理解日趋成熟和理性。频繁的涨价以及迟缓的产品创新使得中国消费者缺乏对奢侈品过高溢价的认同,令其转向其他体验型消费。

《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2024年个人奢侈品支出下降了2% 。其中 ,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预估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18%~20% ,基本跌回2020年水平 。预计2025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表现与2024年持平,上半年仍将充满挑战。

德意志银行发布的关于今年奢侈品市场的预测报告也指出 ,2025年上半年奢侈品行业销售增长将保持低迷,下半年将恢复至中个位数增长率。奢侈品牌正从以超高净值客户为主的策略中转变,重视入门级产品在长期客户培养中的重要性 。

曾经被视为“抗周期 ”的奢侈品市场 ,终是迎来了“寒冬”。

当奢侈品走下神坛

一边是奢侈品业绩不佳,纷纷关店,另一边 ,二手奢侈品却接住“泼天富贵”,市场热闹非凡。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二手奢侈品市场规模突破580亿欧元 ,其中跨境交易占比从疫情前12%跃升至29% 。而在中国,2020年,二奢市场规模达到173亿元 ,短短4年 ,相比2016年的58.8亿翻了3倍。预计2025年,中国二奢市场将达到384亿元,2030年或将超千亿元。

《中国二手高端消费品线上卖方(回收)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 ,在欧美国家,二手高端消费品交易规模占高端消费品市场总规模的20%~30%,但在中国 ,这个数字约为5% 。也就是说,中国的二手奢侈品,在如此体量的市场下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具体品类看,箱包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占比均超过80% ,为二奢市场撑起一片天。腕表作为高端消费品中强品牌性、高专业度、高价值性的硬奢品类,以4.7%的交易量贡献了12.4%的交易额,是唯一一个交易额占比高于交易量占比的品类 。而看似保值的珠宝首饰 ,交易量仅占7.7% ,交易额为6.5%。

在中国奢侈品二手市场上,腕表的客单价是最高的,达到35764元;箱包和珠宝首饰为10000元左右 ,其他品类不到万元。并且,整体来看,商品的客单价和中位数差距较大 ,说明这些品类中既有普通商品,也有极高端的商品,价格差异很大 。

特别是箱包 ,最大值达到了170万元,远高于其他品类 。说明在二手市场上,箱包的高端商品非常受欢迎 ,特别是限量版或特殊设计的包。

中国的二奢市场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个人售卖模式(C2C) 、寄售模式(C2B2C)和直销模式(B2C)。

在二奢产业链上游环节,卖家分为个人和专业卖家,受地域分散的影响 ,行业供应链也极其分散 。公开资料显示 ,2016年以前,二奢行业一直处于区域性线下回收、线下交易的状态,价格不透明。

想要把生意做大 ,还得看中游环节。经过一系列鉴定、定价和销售,奢侈品从个人手里的日用品,转变为商品 。2016年 ,红布林 、胖虎、妃鱼等二奢交易APP成立,二奢行业开始进入电商时代。

如果个人卖家通过线上二手电商平台售卖,平台将依照商品的价格抽取一定比例 ,平均比例为15%。有些卖家则选择寄售,平台或店家收取一定佣金 。

由于奢侈品的特殊性,很多人买二手讲究“眼见为实 ” ,线下渠道并未没落。特别是2018年起,直播带货的兴起,大量线下二奢商家开始进军直播市场 ,随后逐步迎来爆发。

实际上 ,资本早就嗅到二奢渠道的发展机会 。

2019年,美国二手奢侈品电商平台The Real Real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第一个上市的二手奢侈品电商。

再把目光转向国内 ,早在2022年,红布林就获得过转转集团1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成为二手奢侈品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融资。

2023年2月 ,红布林又得到了B+轮的融资,投资方包括58同城等 。而在此前,二手奢侈品领域还有胖虎、妃鱼等平台获得渶策资本 、五岳资本等的投资 。

2024年9月 ,红布林被转转全资收购。

继奢侈品后,又被二奢收割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奢侈品行业总销售额降至1.478万亿欧元 ,同比下滑2%。两年内行业流失了约5000万消费者,占全球高端消费者总数的八分之一 。

除了老生常谈的消费降级之外,频繁的涨价可以看作是原因之一。投资研究机构伯恩斯坦公司(Bernstein Research)计算了近年来奢侈品价格的飙升 ,在2020至2023年间Dior提价66% ,Chanel提价59%,Moncler提价54%,Prada提价43% ,Louis Vuitton提价31%,Saint Laurent提价25%,Gucci提价21% ,Hermès提价20%,而Burberry提价18%。

一方面,频繁的涨价让部分消费者逐渐认识到产品本身的质量与价格不符:之前是溢价 ,如今是超溢价,所以不想给奢侈品花钱了 。另一方面,过高的价格也劝退了曾经会花一些闲钱去买奢侈品的普通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 ,让他们彻底断了念想。

就拿LV举例,图数室根据公开资料统计,近年LV涨价超10次。涨价如呼吸一样简单 ,让人高攀不起 ,那消费者也对它爱答不理 。

如今更为理性的消费者也逐渐对奢侈品祛魅,奢侈品不再代表着先锋的设计 、一流的品质,而是逐渐拉垮的质量、糟糕的服务 ,不断增加的配货。

在黑猫投诉上,有关路易威登共599条投诉,其中产品质量问题占比45% ,油边开裂、溢胶 、发臭都是重灾区。

二奢崛起正好迎合了一部分转变心态的消费者,填补了奢侈品市场的需求缺口 。年轻一代也因“可持续”和“环保”理念更青睐二手市场,对经典款和复古风的喜爱使一些二手奢侈品成为“新宠 ”。

根据数据显示 ,高线城市的30岁以下,有一定收入水平的女性是二奢的主要购买人群。花“小钱办大事”是这些人的主张,月薪一两万的都市丽人买全新的LV可能要节衣缩食一阵 ,但二奢市场花中千就能拿下95新的老款LV,出入写字楼照样是有里有面,懂行的还会说一句 ,“你这是中古款啊 ,有品位” 。

除此之外,循环经济在这些年也被大力倡导 。比如202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 ,要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建立完善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 ,鼓励“互联网+二手 ”模式发展,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次年,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还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行循环经济。

想要在二奢捡漏的消费者也会踩坑 。截至2025年3月3日 ,黑猫投诉上共有4732条二奢相关投诉。99新 、98新、95新,鉴定标准模糊是大坑。除此之外,为了看起来更新 ,换过配皮、五金 、清洗过的二奢也不在少数 。

对于理性消费群体,二奢是摆脱品牌神话的最终选择;而对尚存品牌向往的群体,二奢则成为接触奢侈品的初始跳板。

回归二手奢侈品的本质看 ,作为非标品 ,它的定价没有统一标准。商品的成色、年代,乃至背后的故事,都可能影响售价 。过去 ,商家凭借信息不对称,掌握了一定的定价权。

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以及线上平台的广泛普及 ,二奢市场正变得愈发透明。挤干水分之后,消费者还买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