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重启人生》中,跟好友美穗、夏希一起过生日,是女主麻美每轮人生的固定日程。饭桌上 ,美穗会从包里拿出三人学生时代一起拍摄的大头贴,三个人齐齐陷入怀念后,决定回家路上再去拍一张 。
成年后的大家 ,看到升级过的大头贴机器时,忍不住感慨:“诶?跟以前不一样了呢!”“这个会把每个人都拍得像宣传海报一样美吗? ”随后一边嬉笑着,一边模仿学生时代的pose ,拍下成年后的大头贴合影。
每个90后的记忆中都会有一台大头贴机。
曾经的它,可能出现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或是商业街的精品店 ,逼仄的空间,简单的两三个按键,以及花花绿绿的搞怪边框 ,只能容得下一张大脸 。
时隔多年,如今的大头贴机,最常出现的地点是——商场。韩系简约风逐渐接替了千禧年的y2k审美,不断与动漫 、游戏、明星进行联名的边框 ,也开始让大头贴有了一丝“专属周边”的意味。
但很少有人知道,无论是日系古早大头贴,还是韩式大头贴 ,均是自助拍照亭(PhotoBooth)不断进化的分支 。而今年,已经是自助拍照亭诞生的第100周年。
阿纳托尔·约瑟夫,图源:维基百科
1925年 ,第一台自助拍照机器出现在纽约的百老汇大街上,25美分可以拍摄、冲洗并打印8张照片。机器刚出现不久街上就排起了人龙,随后的半年内 ,有28万人使用它拍过照;两年后,它的创立者阿纳托尔·约瑟夫赚到了100万美元,成功跻身百万富翁 。
在这之后的一个世纪 ,自助拍照亭曾被人遗忘,也正不断在新的商业模式下,重焕生机。
走进那个大头贴机
情人节下午5点,北京朝阳大悦城B1层 ,许多人正在一家新开的大头贴门店排队。
用大头贴来形容这家店可能并不准确,从排队年轻人的K-pop穿搭不难看出,这是一家名为Photoism的韩式连锁自拍店 。而由于韩式自拍店一般提供的照片模板多为四宫格模式 ,所以爱好者们通常会用“人生四格”来替换掉传统“大头贴 ”的说法。
店门口单独划分出的一小块区域里,放着两排各式各样的发箍,在进入机器拍照前 ,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头饰;店内四台机器分列两侧,中间过道的墙上挂着镜子和留言板,留言板上贴满了粉丝留言以及打印出来的相片。
店内机器能够拍摄黑 、灰两种底色背景的“人生四格” ,相框样式和颜色均可以自由选择,同时还提供能与韩团爱豆进行合拍的四格相框,许多韩团粉丝正是因此专门来拍照、打卡。这家韩式自拍店刚开业的时候 ,工作日下午也要排队两三个小时,如果遇到热门爱豆的四格相框即将下线的日子,需要排队的时间则会更长 。
经过耐心的等待,终于进入“人生四格”的拍摄间后 ,会发现里面的空间很大,配有挂衣架以及用来增高的脚踏板。正中间摆放的机器会为你提供三种选择,分别是“明星/IP艺术相框 ”“经典相框系列”以及“特别企划系列” ,其中“明星/IP艺术相框 ”单价是69元/张,经典款式则是39元/张。
我们兴致勃勃地直接点进“明星/IP艺术相框”选项,随后机器屏幕上会出现十几家韩团的logo与名称 ,点击自己喜欢的韩团,便能看到日思夜想的爱豆在相框模板中或是比心、或是击掌 。而你只需要站在取景框中的留白位置,同样做出比心 、击掌等动作 ,就能低成本获得与自家欧巴或欧尼的亲密合影。
情人节傍晚7点,朝阳大悦城1层中庭,“小马宝莉”快闪店旁的大头贴机器 ,吸引了几名小学生的驻足。
这个头顶“魔法照相馆 ”的可移动自拍亭,自然不是小孩子想象中真的拥有魔力的小房间,实际上,这是国内自助拍摄品牌JUST.FOTO与小马宝莉联名推出的“限定款大头贴” 。
从外表上看 ,这个大头贴机器身披小马宝莉外衣,苹果嘉儿在彩虹前忽闪着大眼睛;而从内在来看,屏幕上呈现有四种款式不一、印有多个小马形象的四格边框 ,拍摄一张需要花费39.9元。
作为小学生群体中的顶流,小马宝莉对小孩子来说无疑拥有致命吸引力。
实际上,目前市面上的联名大头贴并不少见 ,就在去年9月,同样在朝阳大悦城,泡泡玛特就曾在门店附近摆设了一台与“星星人”IP联名的泡泡茄盒大头贴机 。凡是到店购买星星人盲盒的消费者 ,都可以凭借购物小票免费获得一次拍摄机会。
而与小马宝莉联名的JUST.FOTO,更是深谙IP联名之道。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1月至今 ,JUST.FOTO已经推出了《时光代理人》《恋与深空》《闪耀暖暖》《蛋仔派对》等热门游戏,以及“芭比”“史努比 ”“Pingu”“迪士尼”等诸多经典IP的联名相框,堪称大头贴界的“瑞幸 ” 。
今时今日的大头贴生意,早已与诸多90后印象中的拍照生意有所不同。无论是韩版的“人生四格”还是国产的自助拍照品牌 ,如今都更像是一门“周边”生意:通过与涵盖各个年龄段的IP、游戏 、明星进行合作联名,全方位地践行粉丝经济。
情人节晚上8点,朝阳大悦城8层影院入口处 ,一个写着“佳叽韩国大头贴 ”的机器映入眼帘。即便从闪亮的灯牌来看,这个机器似乎更接近儿时的大头贴配方,但摆放在门外的发箍、以及从门帘中透出的装饰性墨镜 ,还是暴露出这台机器同样是升级后的版本 。
诞生,消失与进化
90后更为熟悉的其实是源自日本的大头贴“purikura”(Purinto Kurabu的缩写,意为印刷俱乐部)。
1995年7月 ,由东京的游戏软件公司Atlus与Sega联合开发的purikura自助拍照机器首次在日本亮相,最早摆放在当地的游戏厅和娱乐厅里。purikura很像是自拍照与街机游戏的混合产物,拍摄者可以自行选择背景边框 ,而当年很多背景边框的风格都是五颜六色、充斥着星星贴纸和闪光装饰的y2k风格 。
1998年,日本的purikura传入国内,因其只能拍摄大头照片,且打印出来的相纸带有背胶可以随意粘贴 ,因此被广大群众亲切地叫做“大头贴”。此后purikura又经过了几年的引入与下沉,最终在千禧年左右火遍全国,至此成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县城小镇 ,无论是步行街还是小学门口文具店都能见到的拍照机器。
1997年出生的山楂,最早接触到大头贴是在六七岁的时候 。
“第一次去拍大头贴是上大学的姐姐,带着刚上小学的我一起去拍的。当时郑州的‘光彩’步行街和‘二七商圈’是特别时髦的地方 ,里面许多精品店 、饰品店都会有大头贴机。 ”
山楂告诉刺猬公社,后来学校附近的文具店里也开始出现大头贴机,这股潮流逐渐蔓延至小学生群体:“放学或者周末的时候 ,大家就会一起去拍大头贴,拍完再买一杯避风塘奶茶,一袋台湾无骨鸡柳 。”她还记得 ,当时拍一版16张的大头贴只要5块钱,自己和朋友们选好喜欢的边框,老板再把对应边框的编码输入进机器,才能开始拍摄。
每年儿童节 ,山楂都会跟发小一起去拍大头贴,山楂的妈妈也很支持,在妈妈看来 ,拍大头贴是既便宜又有纪念意义的过节仪式。就这样,山楂一直拍到小学毕业 。
“但上了初中之后就再也没拍过了,现在想想 ,感觉大头贴好像随着童年一起消失了,很久没再见到过。”
上了初中、高中,学业压力逐渐增大 ,见证过大头贴繁荣的一代人没再有时间关心,那些摆在精品店一角、能吐出可爱自拍照的机器都去了哪里。一条更为现实,也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线索 ,直到长大后才逐渐清晰——2010年左右,伴随着智能手机与简易P图软件的出现,更先进的数字化方式能让人们轻轻松松在手机上挑选滤镜、贴纸和边框,没人再需要大头贴机了。
当摄影技术已经足够满足人们对于拍照的工具性需求 ,情绪价值就成为了自助拍照机卷土重来的关键 。
2018年,韩国创投公司LK Ventures的副总裁李镐益创立了品牌Life4Cuts,也就是最初的“人生四格 ”。Life4Cuts同样是通过自助拍照设备 ,给人们提供简便的自拍服务,但与日系大头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将四张图像打印在同一张相纸上 ,画质更为高清,背景也更为简洁。
李镐益此前曾表达过:“人生四格和千禧年流行的贴纸相片,其所对应时代潮流的方式完全不同 。”人生四格希望能捕捉到人们最满意的时刻 ,旨在帮助年轻人留下珍贵的“人生照片”。
据了解,到2022年左右,Life4Cuts在韩国累计拍摄的人生四格已经超过了1亿张 ,拍摄“人生四格”的风潮也逐渐从韩国吹向国内。
2021年,欧乐和朋友在三里屯逛街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家自拍门店:“逛街逛着逛着有点无聊的时候,看到商场里有家大头贴门店 ,就跟朋友一起进去拍了一张竖列的四格照片,当时还不知道这种就叫做‘人生四格’呢 。 ”
又过了两年,欧乐跟同事一起去韩国团建 ,做攻略的时候才知道“人生四格”在韩国十分流行:“在弘大逛街的时候,NAVER地图(韩国的地图软件)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无数家可以拍人生四格的自拍馆,8000韩元就能拍一张。”平时会关注韩娱 ,也有追韩国男团的欧乐,当时也跟喜欢的爱豆模板留下了“人生四格 ”合影。
就这样,曾经消失过一段时间的自助拍照机 ,又借着“人生四格”的名头,再次出现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商场里 。
即时影像的生命力
在智能手机镜头每秒吞吐亿万像素的时代,宝丽来相纸显影时的细微颤动 ,撕拉片剥离背纸时散发的显影液气息,大头贴机里挤作一团的笑脸,正以某种悖论式的姿态重返现代生活。
对于很多热衷于拍大头贴 、人生四格的人来说,一张能够即时获得的相片 ,所承载的东西早已超过了那片单薄的纸张。
今年已经30岁的小南,第一次拍摄大头贴是为了上交小学纪念册上需要粘贴的相片,在小学毕业之后 ,她同样没再留意过曾经遍布步行街的大头贴机都去哪里了 。但在最近几年,每当自助拍照机再次出现在自己身边时,小南总是忍不住进去拍一张。
“2023年年底 ,我跟我对象还有朋友一起在釜山跨年,发现街上到处都是自拍馆。”在小南的描述中,跨年夜当晚 ,他们在街上走进了一家自拍馆,里面有一整排可以自选的道具,还有一整排可以用来梳妆的镜子和桌椅 ,几个人兴高采烈地拍了合影。
“对于我们来说,那是一个非日常的生活 。比如去釜山正好走过那条街,可能之后再也不会经过那条街了,拍摄能够立马拿到手里的这种相片 ,感觉就像是握住了那个瞬间。 ”
在英文世界中,能够进行自助拍摄的机器被称为“Photo Booth”,但可能是因为进化版本的“人生四格”尚未能在欧美形成更大规模 ,所以当地的Photo Booth被大多数人遗忘后,数量仍在逐年减少。
而在一个域名为photobooth.net的网站里,我们惊讶地发现 ,直到如今还有人在追踪拍照亭的位置与现状 。甚至从网站首页的海报信息来看,一批狂热的拍照亭爱好者与怀念者们,正在计划庆祝Photo Booth的一百岁生日。
图源:photobooth.net
如果把时间的脉络再往前推 ,其实在阿纳托尔·约瑟夫把拍照亭摆在纽约大街的36年前,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法国发明家T.E.Enjalbert就曾展出过一款投币式自动拍照亭 ,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照片拍摄完成后要等待很久才会显影。
在胶片成像的年代,自助拍照亭拍摄完成后需经历冲洗胶卷的过程,最快也需要花费5分钟;但如今配有数码相机以及打印机的自助拍照机器 ,拍摄完成后大约只需30秒就能取走照片 。
技术每隔几年就会换代,一代人老去还会有另一代人正年轻,时间长河裹挟着每一代人和每一代机器滚滚向前 ,一边在我们频频回望的瞬间留下过去的泡影,一边创造着新的图像与未来。
(文中山楂、欧乐、小南均为化名)